顶点小说网

顶点小说网>相国在上 > 251熬鹰(第1页)

251熬鹰(第1页)

“来人!来人!听到没有!”

扬州府衙西南侧,大牢深处,一间逼仄潮湿的牢房内,堂堂漕帮少帮主桑承泽双手扒着牢门,脸上的表情显得狰狞又狼狈。

在这里满打满算只待了三天,他就快要发疯了。

。。。

夜风穿庭,吹得檐角铜铃轻响,如低语呢喃。陈砚舟立于月下,黑袍猎猎,眉目隐在阴影之中,却仍掩不住那一身冷峻之气。他自怀中取出一枚玉扣,递向李昭:“这是沈相临行前留给你的信物。他说,若你见此物,便知他心意未改。”

李昭接过玉扣,指尖触其温润,心头一震??这原是当年沈砚亲手为他系上战甲时所佩之饰,后因一场火攻遗失于朔州城外荒野,怎会再度现世?他凝视良久,忽觉内侧刻有一行极细小的字:**“影未死,心当明。”**

“什么意思?”李昭抬眼。

陈砚舟却不答,只道:“你知道秦烈为何自尽?不是因为认罪,而是因为他终于看清了自己一生追随的‘忠义’,不过是被人操纵的幻影。可有些人,至今仍在执迷。”

李昭沉默片刻,缓缓将玉扣收入袖中。“沈相可还有话?”

“有。”陈砚舟声音压得更低,“他说,裕王虽已失势,但幕后之人尚未现身。周廷章、孙元亮、裴?,皆不过是棋子,真正执棋者,一直藏在朝堂最深处,连他也未能彻底拔除。而此人……很可能仍在你身边。”

李昭瞳孔微缩。“谁?”

“不知道。”陈砚舟摇头,“但沈相提醒你,防人不必形于色,察事须究其源。尤其是那些看似忠诚、实则不动声色之人。他们往往比敌人更危险。”

话音落罢,陈砚舟转身欲走。

“等等。”李昭忽然开口,“赵破虏临终前,有没有说什么?”

陈砚舟脚步一顿,背对着他,低声道:“他说,那晚梦见沈公站在雪地里,手里捧着一件素袍,对他说:‘该还的,终究要还。’然后转身走入风雪,再未回头。”

李昭闭上眼,心中似有千钧坠落。

翌日清晨,朔州城恢复往常秩序。百姓耕作,士卒巡防,仿佛前番风波从未发生。然而李昭却愈发谨慎。他下令重编军籍,核查近半年调入人员身份,并命鹰扬营暗中监视所有与兵部文书房有过往来者。

三日后,一份异常记录被呈至案前:程文谦被捕当晚,曾有一名驿卒从朔州西门出城,持紧急军情文书送往代州方向。经查,该文书并未登记入档,且所用印鉴为旧制兵符,早已废止五年。

“又是漏洞。”李昭冷笑,“看来,我们抓到的,只是冰山一角。”

他立即派遣亲信快马追击,务必截下此人。同时密令崔元朗彻查驿站档案,寻找近年类似异常传递。

五日后,追兵归来,带回一名重伤驿卒。其肩中箭伤尚新,口中反复念叨:“我不是叛徒……我只是奉命行事……程大人说,只要送出去,就能换我妻儿活命……”

李昭亲自审问,方知此人名叫张七,原为边镇传令兵,因家中老母病重、幼子饥寒,被迫接下这笔“差事”。他并不知内容为何,只知收件人代号为“松”,约定交接地点在代州雁回坡古庙。

“松?”李昭眉头紧锁。

当晚,他召集崔元朗与刘三议事。

“代州雁回坡,地处三郡交界,历来是走私贩、细作藏身之所。”崔元朗分析道,“若真有人在那里接应,恐怕早有预谋。不如派兵围剿,一网打尽。”

“不可。”李昭摇头,“我们现在动手,只会惊走主谋。此人既敢用废印,说明他自信不会暴露;既然自信,就一定会再去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堵路,而是设局。”

于是,李昭命人伪造一封“绝密军报”,内容称朔州军心动摇,粮草将竭,李昭拟于十日内弃城南撤,请“松”速定对策。文书依旧使用旧制兵符封印,并安排一名面貌相似的士兵假扮张七,前往雁回坡送信。

七日后,假张七顺利抵达古庙,将信投入庙后枯井。当夜,一道黑影悄然潜入,取走文书离去。

鹰扬营尾随其后,一路追踪至代州城郊一座废弃织坊。

次日,李昭亲率精锐突袭织坊,当场擒获两名通信者,并搜出大量密写书信、蜡丸、地图及一本记事簿。其中一页赫然写着:

>“四月十七,程文谦事发,恐泄口供,暂避锋芒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